这样的话,你至少在哲学和历史两个专业领域都站得住,那你就跨出去了,做到了跨学科。
如今且把这两项分别陈说如下。……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
这便是庄子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的真义。《养生主篇》说庖丁解牛的秘诀只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八个字。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今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这种议论,含有一个真理。子惟虑夫心之于道,不能如口之于味、目之于色之诚切也,而何虑夫甘苦妍媸之无辨也乎?【26】 阳明认为心之于是非也,与圣人同,即是非之心具有普遍性,是人皆有之的本体。
表达工夫观念的主要命题,则有知行合一、心外无学、去人欲而存天理和立诚等。其所谓心体,即是工夫的本体依据和动力来源。作为阳明中年工夫论的核心,诚意能赋予工夫以切要性和整全性。【10】 来心上做工夫,不去袭义于外,是指点工夫方向之语。
对阳明来说,这种状态就是诚的状态。我如今说个心即理是如何,只为世人分心与理为二,故便有许多病痛。
阳明中年念兹在兹的则是,让格物内在于诚意之中,以扭转格物的方向,使之成为克去私欲的工夫。心不仅是意识和行动的发出者,而且能使意识和行动符合自身固有的准则(此固有准则即是性),故称为心体。与之相反的切要,则是聚焦于克服私欲对心之本体的遮蔽。只为后来做功夫的分了内外,失其本体了。
34王阳明:《传习录》第3条,《王阳明全集》卷一,第2—3页。当他说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45】等的时候,便已经蕴含了诚必须以判别善恶是非为前提,由此致知本就是题中之意,而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如前所述,去人欲便已是存天理了。由此我们便可完全明白工夫受到本体指引和推动,以及工夫完全出于本体这两者的含义。
审如是,则其所以问道途,具资釜,戒舟车,皆有不容已者。而这种不自欺的态度,就是《大学》所说的诚意工夫。
诚意工夫对阳明来说,始终是在诚、知、至善心体或者独知的驱动和监督下进行的。通过对这些思考和问难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看出阳明中年工夫论内含的本体支撑,而且可以理解阳明工夫论从中年以诚意为首出向晚年以致良知为中心演变的过程和内在机理。
不过终究而言,正德三年以后阳明思想连续性的分量,应该是重于断裂性的分量的。求理于事物即穷尽事事物物之理,体现了朱子学以格物、致知为本的工夫路线。由于他主张的工夫成为一元工夫,而区别于朱子格物诚意或格物居敬各有所指的二元工夫,诚意和致知的紧张关系,由此也才得以解决。摘 要:在龙场至平藩阶段,阳明工夫论的焦点乃是克服支离,使工夫具有切要性。薛侃曾问阳明正恐这些私意认不真的问题,阳明在回答中除了强调真切,还点出了人所本有的是非之心:总是志未切。【27】 阳明中年还说过诚是心之本体【28】、至善是心之本体【29】、知是心之本体【30】和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31】等。
分心与理为二,其流至于伯道之伪而不自知。【7】正因为把知识、才能当作成圣的关键,而对知识、才能的追求无疑是以越多、越广为佳,所以才造成了泛滥无归,以至于未能聚焦于克除私欲的支离之弊。
39王阳明:《传习录》第202条,《王阳明全集》卷三,第103—104页。一、 阳明中年工夫论的焦点: 工夫之切要性 就工夫论而言,工夫是否具有切要性的问题,是阳明中年关注的焦点。
亦即好善恶恶的诚意必然要求为善去恶的工夫,为善去恶的工夫即由格物一语表达出来。在物为理意味着工夫的着眼点、下手处在物理。
这个过程,简单说来,就是以‘诚意为本转向以‘致知为本的过程。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固然,这一阶段的阳明强调要来心上做工夫,但他如此强调的时候,心与其说指的是本体之心,不如说指的是心所发之意念。以诚意界定致知,表明诚意在致知或致良知观念中得以保留下来,成为致良知工夫的根本内容。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16王阳明:《传习录》第324条,《王阳明全集》卷三,第139页。
其中的连续性在于,他所说的工夫始终都不是没有本体指引和推动的。这段对话的主要内容为: 己卯归自京师,再见先生于洪都。
若无诚意统领,格物工夫单纯以穷尽事事物物之理为内容,便会落入茫茫荡荡,都无着落处的支离之陷阱,以至于背离好善恶恶的诚意之目标,而诚意也就不能统领为善去恶的工夫了。26王阳明:《赠郑德夫归省序·乙亥》,《王阳明全集》卷七,第266页。
如果以朱子学固有语言所表达的工夫论,都体现出工夫所受本体的指引和推动,那么,我们就有理由得出结论,阳明论述的工夫是获得了本体指引和推动的这一点,适用于他中年所有有关工夫的论述。3董平:《主体性的自我澄明:论王阳明致良知说》,《中国哲学史》,2020年第1期。阳明认为,唯有以诚意为统领做格物工夫,才能真正克服私欲对心之本体的遮蔽,从而实现成圣的终极目标。37王阳明:《传习录》第28条,《王阳明全集》卷一,第15—16页。
从心的这个功能,也可看出此心是心体,而不仅仅具有知觉的意义。修、齐、治、平,只诚意尽矣。
对他来说,不管这个本体叫作什么,工夫都应紧扣本体来推行。29王阳明:《传习录》第2条,《王阳明全集》卷一,第2页。
戒惧之念是活泼泼地,此是天机不息处,所谓‘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一息便是死,非本体之念,即是私念。其内容为: 庚辰往虔州,再见先生,问:近来功夫虽若稍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